护理资讯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

日期:2021年08月31日

一、腔内心电图的组成

     心脏搏动时的电活动可被体表电极所描记,每个心动周期主要由P波、PR间期、QRS波、T波、PR段、ST段、PR间期、QT间期等波段构成。将感知电极经外周血管置入心腔并放置在心腔内某一部位后记录到的局部心脏电活动称为心腔内电图,主要反映感知电极临近区域的心肌电活动。

二、腔内心电图的由来

     1949年 Hellerstein等人发现当导管由右心房进入右心室时,导管尖端所感知的P波及QRS波可出现明显的波形变化,并最早提出可依据此原理来判断导管尖端的位置。1959年 Hughes和Magovern第1次在腔内心电图引导下成功置入了CVC。20世纪80年代,利用腔内心电技术定位CVC尖端位置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2010年 Smith等用腔内心电图引导PCC尖端定位,其结果也肯定了该技术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价值。国内袁玲、赵林芳等将该技术成功应用在瓣膜式PICC尖端定位。

三、腔内心电图技术原理

     在利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对中心静脉通路尖端进行定位时,当导管尖端进入上腔静脉后,通过转换器将中心静脉通路替代模拟体表心电图Ⅱ导联的阴极端,使其成为感知心电信号的腔内电极,电极尖端为 CVADS中的导电介质的尖端。当电极尖端接近或进入心房时,其感知的电位大小由血管腔内的阴极与体表阳极的电势差转变为心腔内的阴极与体表阳极的电势差,心电图上所显示的P波大小及形态会发生明显变化。由此可推测导管尖端与心腔之间的距离大小决定了P波大小及形态。

四、 PICC置管术中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

     PICC置入导管后:

        1)输液器与导管相连2)导联线鳄鱼嘴夹与支撑导丝相连3)体表心电与腔内心电转换4)心电定位PCC尖端位置:通过腔内心电图P波形态的变化指导导管尖端实时定位。

当导管未进入上腔静脉时P波与体表心电图无显著波差异;

1-1.png

当P波达高峰后回落和/或出现双向P波时判定导管进入心房。此时停止送管并回退导管至P波显示为正向的最高峰水平位置,此处为最理想位置。

五、注意事项

    1)此法需排除合并有瓣膜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室上性心动过速、肺源性心脏病或有植入性心脏起搏器及心脏外科手术后等可能影响P波改变的患者。

    2)并不是所有患者在置管时都会出现特征性的P波形态变化,有些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出现了疑似特征性负向P波的M型波形,而有些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则不会出现特征性负向P波,除P波振幅大小的变化外,其PR段明显下移。


参考:袁玲,邢红.中心静脉通路穿刺引导及尖端定位技术[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