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健康]身上长“红痣”,是瘤?

日期:2018年05月14日

3.png

受访专家: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皮肤科副主任中医师 孙兆圣

年近七旬的庞大爷无意间发现胸前长了许多小“红痣”,联想到电视里总说痣会癌变,担心得连觉都睡不好,赶忙到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庞大爷长的小“红痣”属于老年性血管瘤。又称为“樱桃状血管瘤”。一听说是“瘤”,庞大爷脸色一沉,头马上耷拉下来了。医生解释,此“瘤”非彼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上经常会出现不同颜色的皮疹,如脂溢性角化、老年性白斑等,这些多是皮肤老化的表现,就跟人老后头发会变白一样。

老年性血管瘤大多是良性

老年性血管瘤,即樱桃状血管瘤,是一种最常见的后天性皮肤血管增生性疾病,由位于真皮乳头的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小静脉组成。

其形成原因目前尚无定论。有文献表明部分化学物质可能会诱发樱桃状血管瘤的形成;另外,樱桃状血管瘤常常在妊娠期出现并在产后消退,提示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老年性血管瘤最常见于老年人,往往成年早期就开始出现,亦可见于青少年,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最常见于躯干和四肢近端,偶发于头皮、面部及四肢远端,不累及手足。临床表现为鲜红色或樱桃色丘疹,大小不等,一般直径1~5mm,隆起成半球形状,有时呈不规则形。质软,呈海绵状。部分皮疹周围可有贫血晕。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但在外伤后会出血。

老年性血管瘤是良性的,一般不需要进行治疗。 必要时可通过手术切除、电凝、冷冻或者激光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性血管瘤必须与老年性紫癜有所区分。老年性紫癜是一种慢性血管性出血性疾病,多见于60岁以上男性及女性。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皮肤、皮下组织及血管壁本身因素有关。患者皮肤发生老年性退行性变,胶原、弹性蛋白逐渐消失,皮下脂肪组织萎缩、松弛,使小血管周围失于支撑,血管脆性增加,导致局部出血倾向。多在轻微外伤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形成瘀斑,直径为l~4cm。常见于暴露部位,如面部、颈部、下臂、手及小腿等,呈深红色或紫红色。老年性紫癜的皮下出血吸收缓慢,常持续数周,且消退后常长时间遗留褐色色素沉着,无不良后果。

老年性血管瘤不是老人专利

38岁的陈先生最近发现身上出现许多鲜红色的小疙瘩,尽管不疼不痒,可总让人看着不舒服。到医院一查,也被诊断为老年性血管瘤。

樱桃状血管瘤”虽然被称为老年性血管瘤,但并不只是老年人才会有,有些人中青年时期,甚至青少年也可能出现老年性血管瘤,这是后天性皮肤血管增生引起。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性血管瘤的数量会不断增多,从几个到几十个数量不等,属于生理现象。

老年性血管瘤基本不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危害,其恶变率非常低。当然平日里多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可抗衰老的食物,有一定保护作用。

“蜘蛛痣”要当心

老年性血管瘤这种“红痣”不必过分担心,但如果身体上出现另一种“红痣”——“蜘蛛痣”时,就要小心了,因为“蜘蛛痣”可发生于肝硬化、肝炎、肝脏恶性病变及其它肝功能不良者,常伴掌红斑。这是由于肝脏功能障碍导致体内雌激素分泌相对过多、灭活不足,引起状如蜘蛛体的的细小动脉及其周围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充血而构成。当压迫中央蜘蛛体,扩张的毛细血管可暂时消退。如果发现这种“红痣”的时候要引起警惕,需要去医院进行肝功能的相关检查。

黑斑、白点也可是皮肤衰老表现

除了“红痣”外,老人的皮肤还可能出现一些与皮肤衰老有关的黑色斑片或斑块、白斑。

黑斑:即老年斑,又称脂溢性角化病、老年疣、脂溢性疣或基底细胞乳头瘤,是因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所致的一种中老年人较常见的良性表皮内肿瘤。本病大多发生于老人,30~40岁以上多见,尤以男性多见,但亦可见于年轻人。好发于面部、头皮,手背、躯干、上肢,也可发生于除掌跖以外的其他部位。初起时为小而扁平、境界清楚的淡黄色或褐色斑片,表面光滑或略呈乳头瘤状。以后损害渐渐增大、增多、变厚,表面呈乳头瘤状,渐干燥、粗糙,失去光泽,可形成油腻性厚痂。色素沉着可非常显著,呈黄褐至黑色。老年斑极少恶变,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觉得不美观,可到医院皮肤科用激光、冷冻、手术等方法治疗。

白斑:即老年性白斑,皮肤中DOPA阳性黑色素细胞逐渐减少所致,多见于45岁以上中老年人,并随年龄而增加。白斑常发生在躯干、四肢,特别是大腿部,而颜面部不会发生。白斑境界鲜明,米粒至黄豆大小,个别亦可达到指甲片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数目不一,常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白斑处皮肤较周围稍凹陷、边缘无色素增多现象为本病特点。老年性白斑常被误认为是白癜风,实际上对健康无碍,无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