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久坐族,教你如何远离"三高"

日期:2014年08月11日

Doctor 益如是说:
    据统计,目前国内有43%的人每天在办公室至少坐8个小时,却很少有人主动休息,只有31%的人偶尔伸伸懒腰;27%的人走出办公室散会儿步,超过30%的人在休息时选择了玩电脑游戏、上休闲网站。除IT业人员外,高中生、出租车及公交车司机、机关干部、办公室职员、会计、教师等都是久坐最多的人群,他们被称为“久坐族”。
     研究表明,久坐不动容易诱发多种疾病,特别是提高“三高”的发病率。“久坐一族”如何远离“三高”?且听细细分解。

 

 

 

 

 (专家简介)


   刘超,副院长,内分泌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亚洲大洋洲地区甲状腺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席,擅长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及其他内分泌代谢病疑难杂症。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二下午、周五上午。

 

 


 

    沈建平,心血管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心脏介入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和心血管疑难杂症及重症的诊治。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二下午。
 

 

(主文)
“三高”,你中招了吗
    “三高”是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总称。经典“三高”的测量指标主要包括:血压、血脂和血糖。怎么知道自己“三高”了?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刘超陈述如下指标。
“其一,关于血压。一般情况下,理想的血压为120/80mmHg,正常血压为130/85mmHg以下,130-139/85-89mmHg为临界高血压,为正常高限;140—159/90—99mmHg为高血压Ⅰ级,160—179/100—109mmHg为高血压Ⅱ级,180/110mmHg以上为高血压Ⅲ级。其二,关于血脂。血脂,血浆总胆固醇<5.2mmol/L是理想水平;5.2~6.2mmol/L为临界;≥6.2mmol/L为过高,血浆甘油三酯<1.7mmol/L为理想;1.7~2.3mmol/L为临界;>2.3mmol/L为过高。脂蛋白,测定LDL和HDL比总胆因醇更有意义,LDL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相关,HDL水平升高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其三,关于血糖。当空腹(8小时内无糖及任何含糖食物摄入)血糖高于正常范围,称为高血糖,空腹血糖正常值4.0-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高于正常范围7.8mmol/L,也可以称为高血糖。”刘超说。
    “如今,‘“三高”’的发病率非常高。从内分泌的角度,‘“三高”’概念已经扩充为‘七高’。”刘超告诉记者,“‘七高’除了包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项指标,还新增了高尿酸、高体重、高黏状态和高胰岛素血症四项指标。”
                     我国“三高”人群庞大
     我国目前“三高””患病率逐年增高。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科科主任沈建平介绍说:“全国有超过2亿的高血压患者。”
     江苏省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刘超教授告诉记者:“50%的成年人会有‘三高’里面一个或者多个的患病表现,‘三高’的患病率已经达到惊人的地步。”医院调查结果显示,高血脂患病率高达50%。在年满18周岁的人群中,全国“三高”患病率为10.7%,我省“三高”患病率为6.3%。调查报告显示,有一半的成年人在三项指标的测定结果中有不正常的显示,加上高尿酸、高胰岛素血症的患病率,“三高”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可以看成全人类的疾病,或者说,是一种流行性的疾病。“三高”的高发病率已经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什么“三高”患者越来越多
    “三高”与家族遗传有关,但是更多的是后天影响,包括饮食起居、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等等。体重肥胖会增加“三高”的发病率,在2013年度体检的人群中超重、肥胖者占到总人数的39.5%,这部分人当中,多数都会有血脂、血糖异常。此外,久坐不爱运动、重油重盐大量饮酒抽烟、快节奏生活、不规律饮食等等,都会加大“三高”的患病率。
    为什么现在“三高”患者越来越多呢?刘教授告诉记者:“第一,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不合理,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长期摄取过多的盐,饮食口味偏重。第二,运动量减少。第三,日晒太少,导致维生素D合成较少。第四,环境污染,雌性激素增多。第五,压力过大。第六,心态不好。”这些都是构成“三高”患病的直接因素。“‘三高’病症具有隐蔽性,人们对‘三高’病症及其危害的错误认知也是构成‘三高’患病率较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沈建平主任告诉记者,“就高血压来说,很多高血压病人在早期是没有明显症状的,高血压带来的危害不是短期内能看到的。血压偏高将会对心血管、脑血管、肾脏功能产生影响。由于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的病症,没有极早地对病情进行干预,这直接导致高血压患者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等到病情加重、产生相应的并发症大大增加了有效治疗的难度。”
                         “三高”的危害
    “三高”逐渐成为人类致命的“头号杀手”。在中国人的十大死亡原因中,与代谢疾病相关的死亡率就高达35.7%,与“三高”相关的死亡人数也占总死亡人数的27%,特别影响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形成“四高一多”的特点。
     高血脂可以引起血管栓塞;高血压可以引起脑出血和脑血管破裂;高血糖可以引起糖尿病。“三高”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只要来自于“三高”病症和并发症。高血压会引起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力衰竭,一起脑动脉硬化,并发生脑卒中,造成肾动脉硬化,引发慢性肾功能不全,也会导致眼底动脉硬化。”沈建平主任告诉记者。
     由于长时间饮食习惯问题,饮食中脂类过多,。同时又没有合理的运动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导致体内脂类醇类物质逐渐增多,掺杂在血液中,使毛细血管堵塞。随着时间的推移,脂类物质在血管壁内膜下沉积,形成斑块。斑块容易在血管的拐角处,或者瓶颈处堆积,钙化。同时斑块越来越大,使血管直径缩小。可能导致血管崩裂,于是产生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如果由于堵塞供血不足,即为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三高”关联到冠心病、脑梗塞、糖尿病、脂肪肝。其一,血脂与冠心病。据统计,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已超过人口全部死亡率的1/2,冠心病也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是专门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由于过多脂肪沉积,造成动脉硬化,使血流受阻,引起心脏缺血,发生一系列症状。其二,血脂与脑梗塞。当血液中胆固醇增高时,容易形成动脉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在动脉壁内堆积,使动脉管腔狭窄,阻塞血液流入相应部位,引起组织缺血、坏死,它发生在脑血管时引起脑梗塞。其三,血脂与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被称为“三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三者密切相关。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注意调节血脂,容易引发并发症,导致脑中风、冠心病、肢体坏死、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等。其四,血脂与脂肪肝。脂肪在肝内大量蓄积容易引发脂肪肝,常合并有血脂增高。脂肪肝的症状主要有:轻度脂肪肝多数无自觉症状;中度、重度表现为肝肿大,食欲减退,肝区胀痛,转氨酶升高,少数出现轻度黄疸,脾大等。
     “‘三高’发展到晚期,影响心脏功能,心绞痛、中风、偏瘫、失明,致残致死,危害极大。”采访中,刘超教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三高”的危害:“三高”的危害很大,从生理性危害来看,对患者的心理和身体都造成严重的影响,进而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患者长期服药,药物的互作用本身也会对患者产生影响,如口干舌燥、头晕等等。
                        防治“三高”没有捷径
      如何有效防止”三高”?沈建平主任总结说:“体检最关键。有条件半年检查一次。一旦发现指数超标,即时就医,控制病情,,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稳定、安全的范围之内。”
      从预防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管住嘴
     “要改变生活方式,饮食方面,要管住嘴。尤其要少量摄入盐分。北方人每人每天摄入的盐大于16克,而南京人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在10克左右。而每人每天盐摄入量应该控制在5克左右。美味佳肴意味着丰富的调料,盐的含量就上去了。因此,饮食要清淡,这是重要的防治方式。”除了饮食的口味,在饮食结构的选择上也要多花心思。刘教授告诉记者:“中国人对主食依赖性较强,比如米饭、面粉,碳水化合摄入过多对身体会产生不小的压力。因此,要在饮食中逐步改善饮食结构。”
      多吃什么?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多吃大蒜、洋葱;每日应在膳食中添加燕麦片、荞麦等粗粮,以及海带、魔芋和新鲜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宜多食含钾食物。钾在体内能缓解钠的有害作用,促进钠的排出,可以降压。含钾的食物有:豆类、番茄、乳品、海带、鲜蘑菇及各种绿叶蔬菜,水果有橘子、苹果、香蕉、梨、菠萝、猕猴桃、核桃、山楂、西瓜等。宜多食含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鱼、牛奶、瘦肉、豆制品等。多食含钙食物。奶制品、豆制品、花生、红枣、海带、黑木耳、核桃、鱼等。
     少吃什么?蛋黄和动物脂肪、内脏,如肝、脑、腰等含胆固醇相当高,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尽量少喝咖啡、茶,并禁服含有咖啡因的药物。避免油炸的食物。禁止饮酒。少吃甜食。甜食含糖量高,可在体内转化成脂肪,容易促进肥胖和动脉硬化。
     2.迈开腿
     久坐人群的运动量普遍较低。“要注意全身运动,这是对摄入能量的消耗。每天最好保持30分钟以上的走路”谈及自己的预防措施,沈建平主任介绍说:“自己上班都搭乘地铁,尽量少碰车,多运动。每天上下班,往返地铁的路上会走上30分钟,这是我一直以来坚持做的事情。有空的时候也会坚持做有氧运动,比如慢跑,平均1公里7分钟能走完。”
      心血管保健能够有效预防“三高”,注意“3个1分钟”和“3个半小时”。3个1分钟:夜间醒来先静卧1分钟,再坐起1分钟,再双下肢下垂1分钟,然后下地活动,就可避免心肌缺血的危险。3个半小时:每天上午步行半小时,晚餐后步行半小时,中午午睡半小时。有研究表明,人体24小时血压呈高双峰一谷,中午午睡能使波谷更深更宽,有助于缓解心脏及血管压力。
     3.保持愉快的心情,规律生活很关键
    “连睡10小时以上,或者休息过少,都会对身体状况造成较大的影响。故而,健康作息十分必要。”沈建平主任说。“压力过大会影响激素的应激分泌,这也是对身体健康极大的威胁。保持平稳、愉悦的心情十分必要。”
     4.享受日晒,扔掉遮阳伞
    “久坐人群日晒较少,这个问题十分普遍。”刘教授告诉记者:“日晒太少将直接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缺少维D,对骨头和肌肉的生长都不好,也会让皮肤容易苍老。每天上午10:00到下午3:00的日照最为合适,每天享受日光浴有助于防治“三高”。”
    一旦发现有“三高”的倾向,如何治疗呢?
    要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最好半年进行一次体检,一旦发现指标超标,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三高”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三种: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在“三高”初期,主要采用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相结合的方式。非药物疗法即为,从调节饮食、生活起居等方式进行调养。而药物疗法主要是通过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相关身体指标,让指标稳定在相对安全的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可能性。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手术治疗的介入,比如减重手术、胃肠改道。
    据了解,新近推出的限食疗法是一项让血糖血脂更为正常的治疗方案。治疗时间短,无需手术,且效果十分明显。“限食疗法是短期内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限制总热量的摄入的一种疗法。”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刘超教授向记者介绍道:“限食疗法主要有两种,九天限食方案和‘5+2’限食方案。住院期间,采用九天限食方案,医院针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制定饮食方案,这样能够有效减重。而患者出院后,可以采用‘5+2’限食方案,即每周7天中,五天正常饮食,两天限制饮食,继续进行减重。”

走出防治“三高”的认识误区
1、对“三高”病症的不重视
   “人们对“三高”的误解,最大的是源于对病情的不够重视。”沈建平主任说:“‘三高’病症具有隐蔽性,是一种慢性疾病。就高血压来说,绝大部分患者在早期没有任何不适,这就直接导致他们对病情的忽视,没有在患病早期进行干预,这直接影响治疗效果。而大部分患者等到高血压并发症出现之后就医,疗效受限。”
    沈建平主任给记者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多年前,一位安徽人在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体检,年龄不大,血压很高,收缩压高压逼近200,舒张压低压在100到110之间,沈主任建议其服用药物控制血压,但是因为没有明显的症状,这位患者拒绝了医生的建议。而在此4年后,他的儿子来医院看病,沈主任一眼认出,询问其父病情是否有所好转。“父亲因为脑溢血过世了。”
2.“是药三分毒”的传统观念作祟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药物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故而,尤其在没有出现明显病症的情况下,很多患者拒绝长期服用药物,对早期的药物干预非常排斥。“高血压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这是一个长期的药物干预的过程。在体检过程中,一旦发现血压偏高,就要对血压保持关注。如果血压保持在较高水平,就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在非药物疗法的基础上必要时服用药物对血压指标进行干预。”沈建平主任告诉记者,“药物干预对血压的控制有较好的效果,对于高血压患者,一线药物的获益远远比药物的副作用大。而控制高血压的相关药物作为一种长期服用的药物,对患者产生的副作用一般很小。只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那些副作用也可以缩至最小。”
3.一次治疗管终身?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观念,认为一次、两次的治疗就可以治愈。对此观点,沈主任给予否认,并给出了说明:“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彻底根治一般不可能,只能通过药物的干预将血压稳定在一个合适安全的范围之内。血压控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次就医调整。调药周期在1~2个月,需要3~4次门诊。”
                                     本报记者沈峥嵘实习生王楚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