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南京正式入秋,气温出现明显下降,养生人士也开启了秋季进补,但有部分人却十分苦恼,怎么稍微吃点滋补的食物,鼻子、喉咙就“冒火”!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热下寒”的话题高达1.5亿浏览,相关求助帖、经验分享层出不穷:“上热下寒就是脾胃堵了”“引火下行最好的动作是金鸡独立”“立秋后要用花椒拼命泡脚”……日前,更有网友开出了包含3种药物的“秋季调理组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梦航
秋季一边上火一边体寒,市民曹女士就是其中一员,“最近脚已经冰冰凉了,吃了点补气血的阿胶,嘴角马上就起泡,再吃两天就便秘了!”她无奈地告诉记者,自己属于“上热下寒”体质,很难调理。
然而,最近有网友更是建议直接“上中药”:先服用黄连上清丸清火,再用参苓健脾胃颗粒,最后再进行补气血,并称对“上热下寒”有“奇效”,引得不少人效仿。专家提醒,这种调理思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风险。
据介绍,“上热下寒”属于中医学的概念,是亚健康的一种体质类型,“通俗点讲,患者常常在上半身(尤其是头面部)感到燥热,比如容易出汗、长痘、口干喉咙干、心烦气躁等;而在下半身(肚脐以下)则表现为寒凉,比如脚冷、膝盖冷,甚至是全腿冰冷。”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耳鼻喉科王勇主任中医师告诉记者,“上热下寒”体质的治疗比较复杂,也十分考验中医师的水平,并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清火、温补、调中焦(脾胃)。
“中医在治疗时不仅要清上热、温下寒,还要考虑气机(人体内气的正常运行机制)的升降沉浮,以及药物的属性和作用机制。” 王勇主任中医师解释道,“上热下寒”其实包含很多种类型:比如脾胃寒肺热、肾寒心热、肝脾寒肺胃热等,每一种病症的治疗方法都是不同的。
“其次,体寒还要考虑是外来的寒还是内生的寒,是否由阴虚所致的寒;再者,去寒或是温补还要考虑具体是哪条经络或哪个脏腑等。”他强调,如果不对症治疗,比如自行服用黄连上清丸清火,反而可能导致上热更重,溃疡痘痘越发明显,甚至把脾胃吃坏,稍微受凉就腹泻。
王勇表示,如今临床上这种“上热下寒”体质非常普遍,涉及各个年龄段,“主要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比如大家普遍喜欢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火锅、烧烤等,容易导致上半身的热气上升;而同时摄入的冷饮(食)又会损伤脾胃,导致下半身阳气不足。”此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患者也极易出现“上热下寒”的症状。
针对市民自行服药、吃偏方等“保健”行为,专家提醒,“上热下寒”药不对症,可能越调越糟,不建议盲目跟风,“这类体质的人也不适合在秋天泡脚养生,最好的调理方式就是前往医院进行正规的治疗。”对于秋季日常养生,王勇建议:一是注意保暖,增加衣物,不宜吃生冷食物;二是适当吃稀饭,梨子红枣银耳煮水喝,有助于润燥;三是适当运动,不宜大汗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