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务公开

[南京日报]养生专家教你如何应对“蒸烤模式”的三伏天

日期:2015年07月16日

  “躺在床上是红烧,加了席子是铁板烧,下床后是清蒸,出门是烧烤,回来路上被生煎……”这是不少人近日对于高温天气的描述。7月13日是今年夏季“入伏”第一天,预计到8月22日才出伏。在炎热的“三伏天”里,怎样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下面就让养生专家告诉你。
防发烧要少待“空调房”
    酷暑盛夏,不少市民喜欢整天待在空调屋里。但空调室内的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氧气得不到补充,人体便会缺氧,从而导致人体器官不能正常工作,引起内分泌紊乱。此外,空调冷风会使人体表面的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一旦周围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也会引起内分泌紊乱,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发热、盗汗、身子发虚等。
    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预防保健科主任韩晓明表示,天热不可贪凉,空调温度不可调得过低,26℃—28℃是比较合适的温度,并要适时开窗换气,要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以及大汗淋漓地进屋后直接跑到空调下面直吹。另外,晚上不宜直接吹着电风扇入睡。
    针对空调病,韩晓明给出以下建议:发病初期,可用生姜数片加红糖,熬两大碗生姜红糖水,目的是发汗。在饮食上以稀饭为主,调节肠胃。如果身上出疹子,红疙瘩,可适当喝绿豆汤,以帮助解毒。晚上用热水泡脚,帮助出汗,并多补充维生素。
保肠胃要“管住嘴”
    许多人认为,夏天多吃凉性食物就不会中暑了,其实不然。韩晓明告诉记者,夏季养阳,阳气足,人才不易中暑,适当食用高蛋白质的食物制成的热汤,以热制热,身体发汗,将热气带出,反倒利于降温消暑。“这和退烧药是一个道理。如果这个阶段食用大量的凉性食物,身体的热气发不出,被瘀住留在体内,反倒容易中暑。”
    三伏天温度高、湿度大,成了细菌和霉菌的“乐园”。“在微生物繁殖较快的夏季,大家还需格外当心‘吃坏肚子’,即食物中毒。如果腹泻次数较多,可在温水中放一些盐和糖,防止脱水。若情况没有缓解或更趋严重,应去医院就诊。”韩晓明说,“此外,冰冷饮品可使人体的胃肠道温度突然下降,毛细血管骤然收缩,诱发肠胃疾病。喝冷饮要适度,在选购食物时应尽量选择新鲜食品,食物的存放时间也不宜过长。尤其是放冰箱的食品,进食前一定要烧熟煮透。”
“老病号”要多注意
    在高温燥热的环境下,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心率加快,心脏也会负荷加重。此外,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多,使血液黏稠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易诱发血栓、心梗、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在高温天气下,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需格外注意。”韩晓明说,“要避免过热和过凉,顶着烈日在街上行走,还有就是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燥热的夏天,特别爱发火。这种情绪的不稳定很危险,可能引起疾病突发。所以夏日养生很关键的两个字就是少怒。”
    “入伏后,心脑血管病人要多喝水,最好喝茶水。在饮食上注意节制,主张清淡,增加含钾、钙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豆类制品及禽类、鱼类等蛋白质含量丰富且脂肪含量较低的食品。同时要适度运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入伏饮食要注意哪些
 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临床营养科主任陈杰说,伏天一到,整个人都变得慵懒、食欲下降,这时的饮食更不可随便,要经常补充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降暑去火。
    少吃冰镇的食物或饮料  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是寒凉的,如果再吃冰镇的食物或饮料,相当于雪上加霜。
    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而喝热茶却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明显降低,这是简便易行的降温良方。
    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伏天吃苦  中医认为苦味食物有补气固肾、健脾燥湿的作用,可平衡机体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苦味食品多含有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等人体需要的物质,且具有抗菌消炎、解热去暑、提神除烦、健胃等功用。
    苦味食物有:蔬菜类——莴苣叶、莴笋、生菜、芹菜、茴香、丝瓜、葫芦、瓠子、香菜、苦瓜等;干鲜果品类——杏、荸荠、柚子、杏仁、黑枣、薄荷叶等;食药兼用——五味子、莲子芯。 
   
通讯员 罗鑫 本报记者 戴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