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专家: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普外科李明宏
胆囊位于右上腹,肝脏的下缘,附着在肝脏的胆囊窝里,借助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
这是一个储存、浓缩胆汁的重要器官。由肝脏分泌的胆汁被暂时储存在这里;为了增加存储量,它还具备浓缩功能,能让胆汁浓缩5-20倍。而当你开始进食时,胆囊就会收缩,开始排出胆汁、协助消化。和“胆”相关的结石有两种,一种是胆管结石,一种是胆囊结石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胆结石。看了名字就知道这两种结石的不同:它们一个出现于胆管之中,一个出现在胆囊内。在过去,中国人常见胆管结石。可是近年来,胆囊结石却越来越常见,困扰了许多人。
胆囊结石的治疗变迁
当胆囊内出现结石,如果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炎症、疼痛,患者常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严重的胆绞痛。而多数患者仅在进食过量、吃高脂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常被误当成“胃病”治疗。
有些患者虽然一直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患病,胆囊因为长期炎性刺激,也可能导致胆囊癌等严重疾病。因此,对于胆囊结石即便没有症状,也应该早点诊断,早做处理。而对于胆囊结石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两类手术治疗。
摘胆: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
这是目前临床最多见的一种手术方法,优点是技术成熟、创伤小、恢复快,摘除胆囊可以“一劳永逸”地避免胆囊结石再发。特别是如果结石直径比较大或病史较长,伴有胆囊息肉或者胆囊壁显著增厚,甚至出现癌变倾向时,更可能通过摘除胆囊解决很多问题。
另外,如果同时有其他需要开腹的手术,也可以一并处理,避免多次手术创伤。
不过,这种方法也有自己的缺陷。
胆囊作为我们人体的一个器官,并非毫无用处。如果摘除胆囊,失去了这个胆汁储存器官,胆汁不再随进食情况而释放,导致许多患者术后出现消化系统的其他问题。有的患者消化不良、长期腹泻;有的患者出现嗳气、泛酸,甚至严重的胆汁反流性胃炎;这些都影响到了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
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研究发现,胆囊不仅仅是一个胆汁储存器官,它在整个“肝肠循环”中都有其价值所在,而如果直接摘除了胆囊,患者日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会有所上升
保胆:硬质胆囊镜下取石
那么,我们能不能一边将胆结石取出,同时保留胆囊?
事实上,这种保胆手术过去就有,但此前一直争议很大,因为其“复发率”太高,甚至有些患者术后还未出院就已经出现结石,这样的手术当然无法达到治疗要求。
不过,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逐渐认识到,许多“复发”患者其实并非真的复发,而是“结石残留”。
因为医疗器械和操作水平的限制,过去医生对于一些微小结石难以取净,甚至都无从发现。这样即便取石,术后仍有大量残留,患者很快就可能因为“复发”而再度入院。
另外,现在我们还在临床中发现,有些患者因为病情关系,在胆囊内形成了两个腔,变成“葫芦形”胆囊。而过去医生对此并不了解,可能把其中一个腔内的结石取出,却漏掉另外一个腔,导致许多结石仍“藏”在深处兴风作浪。
不过,随着新型硬质胆囊镜的出现,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也有能力开展新的保胆取石术。这样医生只需要在患者腹部开一个小切口,将胆囊“取”出并在胆囊上也做一小切口,然后利用胆囊镜取石,就能解决结石问题同时保住患者的胆囊。
根据我们临床两百多例手术结果来看,在新技术和新器械的帮助下,只要结石清除得彻底,“复发”问题也得到解决,大部分患者在之后随访中并未出现结石复发问题。
不过要注意的是,也不是所有胆囊结石患者都适合这样的“保胆”手术。
如果患者胆囊状况已经很差,有胆囊萎缩、慢性炎症导致的胆囊壁增厚、胆囊功能丧失甚至怀疑有恶变的情况下,仍主张通过胆囊切除治疗疾病。所以对于患者来说,发现问题就要尽早就医,然后由专业医生选择适合你的治疗方案。
胆结石的成因
胆囊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或者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
不过,现在认为,中国人饮食模式变化与胆结石高发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特别是越来越突出的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给结石形成提供了“基础”。此外,不吃早餐、暴饮暴食的不规律饮食模式,也增加了患上胆囊结石的风险。
值得提醒的是,这是一款非常“偏爱”女性的疾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而且在40岁后更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除了肥胖、饮食的因素外,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成为结石高发的危险因素,比如女性在妊娠期间就很容易患上胆结石,这就与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术后仍要防结石
值得提醒的是,无论是接受了保胆取石手术还是胆囊切除手术,患者在术后仍要根据医生指导,调整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模式,去除一些明确的结石诱因,这对于预防结石再发非常重要。
特别是一些已经切除胆囊的患者,不要因为自己已经是“无胆之人”就以为不必再担心。要知道,我们的胆汁是由肝脏分泌,如果结石诱因仍然存在,那么结石失去了胆囊这个“安身之所”,反而更容易直接跑到胆管中安家落户,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