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务公开

致敬六十年之老院长专访系列—— 韩志忠: 世纪守护,甘做省中研院的老黄牛

日期:2018年05月18日

韩志忠1.jpg

韩志忠,主任中医师,1991年至2000年任江苏省中研院院长。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第四届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消化科专业近40年,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对消化系统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疗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病、脂肪肝等疾病。退休后被我院反聘为消化科老专家。

见到韩志忠老院长时,他正倾斜着身子,全神贯注地与患者交流。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晕染在他那件沾了些许中药汁的白大褂上。他丝毫没有发觉我们院办三个人,他完全沉浸在望闻问切、明察秋毫的医治氛围里,这是一个细致入微、精益求精的医者剪影。

我们说明来意之后,他思索了一下,答应在第一波次患者看完以后,给我们宝贵的15分钟。这次我们带着40周年画册,散发出沉甸甸的历史芬芳,而他是画册里最重要的见证者——当时的院长。我们正想听他说说画册里的精彩故事,他却匆匆翻过几十页,寥寥几语:“来之不易啊,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将来的大梁,还要靠现任院长和院领导班子挑起来。”只言片语却字字珠玑,一如韩老本人。我们只好从画册里找寻那段珍贵的记忆。

披荆斩棘的开拓者。我们在画册里,看到了激情燃烧的建院时期。只有15个人,一栋破旧的小楼,连卫生间都改造成动物实验室。窗帘自已缝,床单自已改,临床无床位,设备器材缺,正常的办公经费要靠卖锅来应急。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却挡不住我们省中研院的发展步伐,更挡不住韩院长等老一代开拓者的决心信念,以及早年全体中医药研究工作者的事业情怀。除荒草、扫庭院、开新路,院领导与员工永远肩并肩;院址偏远,交通不便,班车上大家永远欢声笑语。为了一个专科的批复、一个病区的选址,老院长他们多次汇报、反复沟通、多方协商论证,硬是用双腿跑出了我们省中研院的版图,用双手奠定了我们研究型医院的发展雏形。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我们连续研制出脉络宁、月月舒、舒冠片等轰动中医药界的经典药剂,涌现了顾亚夫、孙宁铨等国家级名医。韩老说,画册的每一页,都是艰辛,每一页,也都是骄傲。

求贤若渴的伯乐。人才永远是第一资源,说起人才,韩老突然健谈起来,详细说到三次去上海聘请谢林(现我院副院长)、带团队去聘请姚源璋(我院肾科退休老主任)、反复沟通聘请武心萍(全省B超权威专家),还有周志宏等我院各大专科领头人。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他们愿意舍弃高薪岗位、舍弃在一线城市安家置业,拖儿带女甚至不远千里的来到还处于贫瘠时期的迈皋桥、还处于艰难创业阶段的省中研院?他说,因为对中医药事业真心的热爱,因为被我们省中研院真心的尊重,因为我们这里有支持他们潜心研究的政策关怀。更因为,这里有大批愿意与他们同甘共苦、风雨兼程的伙伴,有推动他们振翅高飞、追遂大医精诚的梦想平台。这么多年来,我们省中研院一直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求贤若渴,丹心无瑕,只为更好的传承、更快的创新、更远的开拓。

兢兢业业的守护人。采访的15分钟,偶尔有患者来询句,韩老就停下来耐心的询问、解释、安抚。面对患者,他永远如沐春风,他说只要走进医院,走进诊室,他就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工作闲暇时,他就从诊室里看医院,一个大楼又一个大楼拔地而起,一个又一个专科完善成熟,管理越来越正规,设备越来越先进,他从心里高兴,越忙越欣慰。他说,我们省中研院,就像一艘迎风破浪的船,行驶在中医药发展的大好战略时期,行驶在深化医改的新时代,一定要把握自已的命运,在中西医结合上下功夫,在建设优势学科群、打造区域诊疗中心上做出成绩,用实力诠释研究型医院的“前沿”、“前驱”。而他,愿做省中研院发展的见证人,更愿做省中研院的守护人,只要医院需要,他和老专家们就一直在诊室。

访问韩老,犹如访我们省中研院。六十年花开花落,栖霞枫叶红遍,我们一直在这里;六十年城乡变迁,迈皋桥地铁风驰南北,我们一直在这里;六十年科技潮涌,江苏省医疗版图上群星荟萃,我们省中研院和老专家们一直在这里。用一代代的积累、传承和沉淀,赢得群众的掌声和信任,守护栖霞、守望江苏、守候祖国的中医药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