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研发出国内首个中药注射剂,写下现代化开发传统中医药的浓重一笔;这里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设立的第一个分院,开创我国中医药科研“央地布局”的新时期。在我国中医药临床和科研资源分布的版图上,这里正在发出日益引人注目的灼灼光芒,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始终坚持公益研究和公益服务的宗旨,秉承“中西医结合、医药相长,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仁心仁术,前沿前驱”的院训精神,使这里的现代中医药科研和临床生机盎然、蒸蒸日上。
始建于1956年的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2013年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同时还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一个个“名头”也印证了该院在我国中医药临床和科研领域的成就和地位。
打造更好的硬实力和软环境
“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得益于协同创新;但也必须认识到,我们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样是协同创新。”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院长王佩娟是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的临床专家,但说起该院科研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她同样有着深刻和长远的思考,“真正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今后发力的方向,就是对内打破围墙、对外拓展联合,以协同创新的思维和行动,绘就未来更加丰满的蓝图”。
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该院已拥有研究体系完整、设施设备先进、研究能力较强的中医药科研平台,包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口服制剂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瘿病证治重点研究室、江苏省现代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天然药物研究与创制实验室、国家专利产业化江苏中医药试点基地、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一批科研实验室。
近5年来,该院中标科研项目222项,获厅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9项,获国内外发明专利68项,取得临床批件、制剂注册批件等2个;发表论文近2000篇,其中在国际有重要影响力的SCI期刊 Nat Mater,J Natl Cancer I,Cancer Res等发表345篇。
目前,该院开放床位830张,设有16个一级专科,32个二级专科。消化科为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建设专科,骨伤科、心血管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重症医学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心内科、妇产科、消化科、肿瘤科等7个科室为江苏省中医重点专科;儿科、肾科、老年科、神经内科为江苏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此外,该院还拥有3.0T核磁共振(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64排计算机断层扫描(CT)、脊椎微创手术导航系统、一体化手术室等国际国内领先的医疗设备。
如果用数字罗列该院已经取得的成绩,除此之外还能说出很多。但王佩娟说,该院领导班子最看重的是立足于长远发展目标,努力营造中西医结合、临床和科研协同创新的条件和氛围,“打造更好地硬实力和软环境,让有理想、有能力的临床和科研人员能够真正放开手脚,才能拿出更多更亮眼的成绩”。
从临床痛点寻找科研亮点
“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是一个既有科学研究又有临床治疗的机构平台,中药应用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从中医临床应用遇到的问题中凝练出科学问题才更具有针对性,研究成果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2011年,李松林离开香港中文大学回到内地,担任该院中药质量和代谢组研究室主任,他到任后首先做的就是一头“扎进”临床。不少老中医反映,有些新研发的中成药临床效果往往不如传统汤剂,这个笼统而概述的临床声音,成为一个重要的科研信息。
现代中成药与传统汤剂的区别,最重要的就是传统汤剂水煎滤去药渣后服用,而现代中成药制备工艺中往往有一道“醇沉除杂”的工序,其理论依据是多糖等大分子成分口服不吸收,对药效的贡献有限。这一工序已经写进了当代《中药制剂学》的教科书。李松林团队用独参汤为模型汤剂进行深入研究,传统观点认为,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但本身吸收差,要经过肠道菌代谢成次生苷或苷元吸收入血发挥药效。
研究发现,单独使用人参皂苷,吸收入血的次生苷或苷元浓度较低,但将人参多糖与人参皂苷联合应用时,吸收入血的次生苷或苷元明显增加;同时,人参多糖可以提高肠道中某些益生菌的丰度,而这些益生菌正是主宰人参皂苷代谢成次生苷或苷元的主要菌群。基于以上模型汤剂研究,李松林团队选择该院名老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验方“肠康方”开展创新转化研究,研究理念和阶段性成果受到国内某制药企业的高度认可,不久前已提前介入,早早买断了技术转让。
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基石,也是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之一。基于中药整体观和系统性,该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贾晓斌研究团队,中药释药系统重点研究室提出了符合中药多组分特点的“组分结构理论”假说,认为中药的物质基础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具有“三个层次多维结构”,具有独特的“组分结构”特征,从宏观表征逐步分解到微观解析表征和微观到宏观的确证的方法,采用联用技术表征解析组分的组成、结构、丰度及优化组分结构关系,构建解析物质基础“三个层次多维结构”的信息数据库,相关研究已成功示范性地应用于大宗名贵药材、道地药材以及名方“痛经宝”等多个方剂优效性的物质基础研究,为保证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安全性,也为创新组分中药新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协同创新不只是“墙内开花”
在该院,像李松林团队开展的工作一样,科研与临床深度结合开展科研攻关的例子还有很多。以内分泌科刘超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瘿病证治重点研究室,致力于中医药与代谢性疾病的研究。他们利用ICP-MS法明确治疗瘿病常见中药的碘含量,并运用含碘中药治疗甲亢,了解含碘中药对常见甲状腺疾病的影响。以甲状腺肿瘤干细胞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甲状腺肿瘤的发病及耐药机制,同时研究中医药在甲状腺肿瘤治疗方面的潜力。
中药组分与微生态研究中心主任陈彦告诉记者,她所带领的团队正在以肿瘤及肠道微生态特异性为导向,从肿瘤/肠道微生态特异性学角度,阐明不同病理状态下微生态对组分中药体内过程的影响及组分中药对微生态的干预调节作用,剖析各功能组分的药效及生物药剂学特性,为精准靶向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合理的给药策略和给药系统。
目前,中西医临床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并没有很好的办法,该院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室主任朱方石说,胃癌前病变的防治研究,正是其团队的主攻方向之一。这个依托院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等机构构建的实验室,不仅肩负着院内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于科研衔接的桥梁的重任,还积极地将协同创新的领域延伸到了院外。在对胃癌前病变的防治研究中开展跨地区、跨院校协作,对国内外近10年中医的治法方药进行归纳、整理,得出了以健脾益气为基本治法、以活血化瘀为常见治法、结合扶正抗癌辨病用药的治法框架和处方结构,目前正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探索中药复方发挥疗效的靶点和分子药理机制研究。
事实上,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协同创新搞科研的触角早已伸到了海外。坏死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该院转化医学实验室副主任张健介绍,通过与比利时鲁汶大学倪以成教授开展合作,该实验室多年来坚持对中药中蒽醌类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发现了具有高效坏死靶向性的醌茜素,经核素标记后可高效的靶向肿瘤坏死组织,与单抗相比显著提高了肿瘤靶向放射治疗效果。该实验室还根据实体瘤的组织特点,建立了先使用血管阻断药物破坏肿瘤血管,再用坏死靶向药物携带核素特异性地分布在肿瘤内坏死组织,放射杀死残余肿瘤的治疗新策略,目前已完成药效学和安全性研究,在欧洲进入临床实验。
对待科学要有科学的态度
10年前,面对众多炙手可热的offer,刚刚毕业的生物化学博士曹鹏选择到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工作,让周围的同学朋友多少有些不解。“当时我们的科研实力确实算不上雄厚,但医院临床科研协同创新的氛围很好,领导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也很清晰。”如今已是该院科教部负责人,国家优青获得者的曹鹏,很庆幸当年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动物类中药是中国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植物药相比,动物药活性成分作用强,但由于其组成复杂,分离较困难,动物药质量标准一直相对较低,最新版的中国药典中记录的大多数动物药仅有性状描述。
曹鹏带领的团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就是研究动物药药效物质基础。“常用有毒药用动物如蝎子、蛇、蜈蚣、蟾蜍等在多部中医经典著作中都被记录有通络止痛之功效,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这些产毒动物分泌的毒液是其发挥功能的主要成分。”曹鹏团队利用现代分离技术分离活性多肽,进一步利用氨基酸测序、核磁共振等技术鉴定活性多肽的序列组成和结构特征,再根据其结构特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探寻毒素多肽的靶受体,以期为设计新型多肽药物提供新的结构模型和理论基础。“十年磨一剑,现在还不好说大话,但是可以预见,我们一定能出不少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曹鹏的言语很谦虚但也充满自信。
近年来,该院在科研领域取得的进展可谓令人瞩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中标数和中标率,在国内同类型中医药科研机构排名靠前。“更令人欣慰的是,其中有不少项目是由科研部门和临床科室共同申请和承担的。”王佩娟举例说,仅该院肿瘤科一个科室2015年就立项了5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加强对科研与临床协同创新的支持力度。比如,我们准备设立奖项,鼓励临床人员提出临床问题、研究人员来认领,一个出招一个接招,营造氛围调动全院的积极性”。
王佩娟对科学研究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科学来不得一点急功近利,围绕服务临床和成果转化开展科学研究是应有的原则,但科研不能只是狭隘地追求效益。给予应有的足够耐心,允许试错和失败,这才是对待科学应有的态度”。王佩娟表示,该院将致力于建立开放型的公共研究平台,向全院共享实验和研究资源,打破现有格局,探索建立相关机制,进一步提高全院主动协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