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提前透露下,补骨脂总苷胶囊正在与某药企进行最后洽谈,如果能成功转让,意味着我们的研究成果又迈出一步,能惠及更多骨质疏松患者了!”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中药制剂研究室副主任韦英杰及其团队“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将要结出果实。
“作为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和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我院既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个地方分院,也是江苏省唯一专业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科研’一直写在研究院的基因里,‘创新’是我们的禀赋。”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副院长方志军说。
本期“江苏医药向‘新’进行时”走进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
“三个结合”成为现实,成果纷纷涌现
早在2022年,韦英杰的“十三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壮骨中药毒/效组分高效筛选技术与补骨脂“减毒存效组分”胶囊研究就顺利通过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审批,获得国家1.2类创新中药“补骨脂总苷提取物”及“补骨脂总苷胶囊”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能取得中药的临床研究批件及上市非常不容易,《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进展年度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度我国共批准40个创新药,而中药仅占5席。
这一成果的出现绝非偶然。
韦英杰自2008年被引入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之后,开始探索将斑马鱼用于药物代谢研究并申请相关的课题,在此后10余年里,她整合建立了基于斑马鱼的壮骨中药毒/效高效筛选新技术。当发现骨质疏松已经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的重大威胁时,她立志基于该技术,找出成分明确、疗效确切的中药品种为骨质疏松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通过查阅文献、查找中药经典名方,并与临床专家研讨发现,很多补肾壮骨的药物经常使用补骨脂,但其中的有效成分到底是何物?前后历经3年多的时间,韦英杰和团队最终确认总苷这一组分是其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成分,并进一步成功开发抗骨质疏松创新中药。
寥寥数语,其实走了10余年。给以韦英杰团队为代表的一批科研团队提供支持的,是研究院背后完整的科研系统。
方志军前文提到的“创新禀赋”所言非虚。1956年江苏省中医研究所获批成立,后改名为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1995年增挂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研究院和医院两块牌子,让药学和临床相结合、临床和基础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这‘三个结合’成为现实。”
79名专职科研人员,8个基础实验室,3个临床实验室,围绕中药新药研发各个阶段需求而布局,能满足制剂工艺、质量标准、药效研究、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等各个环节的需求。
在这样的“科研环境”下,研究院先后研发了国内首个复方中药注射剂脉络宁,以及月月舒颗粒、乳康舒胶囊等30余项产品,均已转让给制药企业上市。
传统与现代交融,科研因临床需求而生
研究院和医院多年深耕中药创新的成果,近几年得到集中体现:2018年获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21年获批江苏省医院中药制剂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消化肿瘤临床医学创新中心,2022年获批江苏省临床中药学交叉医学创新中心,2023年获批江苏省中医药临床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记者查阅江苏省卫健委公布的“江苏省医学创新中心名单”发现,36家江苏省医学创新中心,仅有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一家单位以临床中药学交叉医学创新中心名义获评,其余则均以某专科疾病创新研究为导向。
“我们实验室的早期是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2006年创建起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做中药创新药物研发。”临床中药学交叉医学创新中心蔡雪婷研究员回忆,那时从微观层面研究中药的团队还是少数。得益于临床和科研的紧密结合,临床医生发现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常出现手脚发麻的情况,这是化疗常见的外周神经病变问题,目前市场上缺少针对化疗神经毒性的治疗药物。受到中医文献启发,团队研发了AC591颗粒,这也是我国首个针对外周神经毒性获批临床试验的中药复方,该研究成果已成功实现企业转让。
这种“首个”还有很多,中心改变以往使用干燥中药饮片的做法,从新鲜人参中提取囊泡。发现这种囊泡可以将“冷肿瘤”变成为“热肿瘤”,为中西医结合抗肿瘤提供了新的思路。
而这些科研的灵感,几乎毫无例外地来自临床。
该院肿瘤科主任、江苏省名中医霍介格指出,上述干预化疗药物周围神经毒性的AC591颗粒的研制是该院临床与基础交叉融合的代表作,除此之外,在临床中经常能看到患者受免疫靶向药物皮肤毒副反应苦不堪言。“有60%—70%接受EGFR靶向药物的患者会出现手足皮肤反应、皮疹等皮肤毒性,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也影响其社交,进而影响心理健康。”为此,肿瘤科团队结合中医理论,研发多款内服外治药物。
他提到,2021年江苏省中医消化肿瘤临床医学创新中心获批后,在全院范围组建了消化肿瘤临床医学创新团队,整合临床、药理、制剂、分子生物学各类科研人员,形成交叉创新团队多学科聚焦解决临床问题。
“中医药是传统的,但和现代科技一点都不冲突,中医药更需要新的科技来诠释和深化,提高其疗效,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一线的临床医生,同时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霍介格深深体会到,中医药的传承创新最重要的是注重临床与基础的紧密结合,“现在的体系能让临床医生有更多动力做科研,我觉得这已经越来越符合我期待中的医疗模式。”霍介格说。
激发内生动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的动力何在?
一方面是来自为患者解决病痛的情怀,另一方面也来自研究院“真金白银”的奖励。
该院科技处副处长茅晓东介绍,2019年研究院出台《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规定利用单位职务发明成果以技术转让或许可方式转化的,单位将转让或许可净收入的80%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及其研发团队。这一比例,高于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科技改革30条”相关规定,真正地做到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方式。
茅晓东透露,就在今年底,即将投入使用的外科病房暨转化医学综合楼也将通过公共实验中心对外开放、研究仪器设备共享等方式,提升科研效率。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仪器设备共享后,不仅节约了设备购买成本,还能让更多有余力有才华的年轻人不再受限于具体的某个实验室,可以自由地开展科研。
一花独放不是春。“我们一直试图开展多层次对外合作。”方志军说,自从江苏省中医药临床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获批以来,研究院肩负重责,整合省内技术和资源,创新合作服务模式,打通中医药制剂研发、临床评价、大数据挖掘及大健康产品转化机制等环节,合力加速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目前已经支持多家省内中医院获得GCP(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质。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布局一批中医药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装备项目,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传承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是国家对中医药人的要求。”方志军表示,将持续推进“研究院—医院—企业”的一体化联动发展模式,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合作路径、人才队伍和成果培育与转化等体系建设,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