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务公开

[南京晨报]冬至后,心血管疾病人群须当心

日期:2016年01月04日

   

    冬至过后,又将进入一年中心梗的高发季,虽然最近气候比较温暖,但一旦大幅降温,对于本身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必将是一场考验。对此,海燕策略研究线路一心血管科主任医师沈建平提醒,喜欢早锻炼的老人,一定要记得戴上帽子,8:30以后再出门。

    四类人群易心血管疾病发作

    据沈建平介绍,一年中,急性心梗的发病高峰主要是两个季节,一个是气温特别高的时节,另一个则是冬至后寒冷降临时。眼下,冬至已过,沈建平提醒,急性心梗的高危人群一定要提高警惕。沈建平表示,高危人群主要有以下四类:一类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我们病房的住院患者,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虽然也有50多岁的,但更多的是70岁以上的。”沈建平解释,这个年龄段的人患有动脉硬化的比较多,心脑血管发病率也比较高;第二类是高血压患者,这类人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更高;第三类是明确的冠心病、卒中患者,当遇到季节变化时,他们更容易导致心梗的急性发作;第四类则是潜在人群,比如肥胖、高血脂、糖尿病患者等。之所以气温变化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沈建平解释,气温骤降,人体的调节机制比较差,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张力比较低,就会诱发疾病的发作。

    冬天早锻炼记得出门戴帽子

    明确了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后,沈建平表示,学会预防才是关键。沈建平指出,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冬天早锻炼一定不要出去得太早,因为早晨气温低,刺激血管收缩,容易导致疾病发作,早锻炼延迟到8:30-9:00出门比较好。

    对于老年人,即便要外出早锻炼,沈建平提醒,一定要记得戴顶帽子。“很多老人头顶头发比较少,寒冷对头皮刺激更容易引起疾病的急性发作。”沈建平说,如果气温突然大幅下降,或者是阴冷的雨天,老年人还是尽量不要外出。“把这些高危因素控制好了,也会减少急性心梗等的发生。”

    此外,沈建平特别提醒,心血管疾病的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对血压、血脂、血糖的控制都非常重要,其中,尤其重要的便是对血压的控制,气温对血压的影响比较大,冬天,很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会升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用药,很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沈建平说,临床上不时会遇到一些高血压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后,确实有吃降压药,但却只知道吃药,不在乎日常的血压监测,直到出现头疼、眩晕等症状,到医院就诊,才发现血压已升得很高,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沈建平表示,临床上还有一部分老高血压患者,知道降温后血压会升高,升温后血压会降低,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控,也会根据血压的变化让医生调整降压药,他们的血压能控制得很好,也可以大大降低急性病的发作。所以,沈建平强调,高血压患者冬天一定要记得到医院再测量下血压,看是否需要调整降压药。

    PM2.5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

    沈建平表示,今年入冬以来,我国已爆发了数次大范围的严重雾霾。雾霾天除导致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高发外,流行病研究发现,雾霾尤其是PM2.5可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大气污染相关性最强的死亡原因不是肺部疾病,而是心血管疾病。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 (AHA)发布了《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的科学声明,明确指出 PM2.5是心血管事件的一个危险因素。雾霾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分为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目前认为,敏感人群只需暴露于被污染的环境中数小时至数天,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就会增加。健康人群长期居住于大气污染增加的地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会提高。“所以,雾霾天就不要再坚持外出早锻炼了。”

    针对雾霾高发的冬天,沈建平还指出,老人、孕妇、 高血压、糖尿病、被证实的冠状动脉狭窄、心力衰竭、慢性肺疾病、脑卒中后遗症等都属于雾霾(PM2.5)的易感人群。所谓易感人群是指这部分人群在短时间(数小时)暴露于严重雾霾中后,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所以易感人群在雾霾天要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尤其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

    对于此类易感人群,沈建平建议:①外出前要通过各种资讯媒介了解实时大气污染情况;②避免和减少在雾霾中不必要的暴露;③杜绝在雾霾中进行各种体育锻炼;④必须外出时佩戴防霾口罩;⑤外出后及时清洗脸、手等暴露部位;⑥有条件可安装已知有效的空气净化装置;⑦多饮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⑧吃些排毒食材,如萝卜、黑木耳等;⑨平时坚持运动,提高机体防霾能力。通讯员 罗鑫 记者 华琳月